宋江是如何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
李砚明||山西
可以说,宋江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是必然的。
先看他听到晁盖等人上梁山后的反应。晁盖等智取生辰纲的事发后,被宋江通风报信放走了。后晁盖等人在梁山上站住了脚跟,便派刘唐带了100两黄金到郓城县,答谢宋江。宋江送走刘唐后,他暗自想什么来着?宋江一头想:“那晁盖倒去落了草,直如此大弄。”宋江是县衙里的押司,晁盖不过是本县本乡的一个富户,如今倒弄得如此大。他的嫉妒之心萌生于此。他坐到梁山的第一把交椅,就是从此开始的。
1.未取得优势时,决不上山。后来他杀了阎婆惜,被捉拿到案,脊杖二十,刺配江州牢城。路过梁山时,被晁盖等劫持上山。晁盖就要留住宋江。而宋江执意不肯。此时,他虽说已介绍花荣、秦明等人上山,但他的势力还没有超过晁盖,就得与晁盖保持距离。他此时上山,势必处于一种居下的局势,今后不易翻身。
2.乘势树立权威。众好汉劫法场将他救下来,这时他又要到无为军,去杀了陷害他的黄文炳后再上梁山。晁盖说,偷营劫寨,只可使一遍,如何再行得。可他非要去。杀黄文炳泄心中之气是真,更是就要在此树威。看看众好汉听他的不听。听,上山后,他才会有地位。结果,众好汉按他说的,去杀了黄文炳。
3.自我宣扬。回梁山的路上,遇到欧鹏等人拦路。宋江报出姓名,那四个好汉见了宋江跪在面前,说道,俺弟兄四个,久闻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大名,云云。宋江与晁盖在路上说:“小弟来江湖上走了这几遭,虽是受了些惊恐,却也结识了这许多好汉。今日同哥哥上山去,这回只得死心塌地,与哥哥同死同生。”一番话说得晁盖思虑不已。回到山寨就要让宋江坐头一把交椅。
4.旁敲侧击,表明自己心里不服。但宋江不会接晁盖递过来的橄榄枝。他说:“仁兄,论年龄,兄长也大十岁,宋江若坐了,岂不自羞。”此时,梁山好汉已40个。(第41回)他带上山的已居大半。说话他就放肆起来。这话就是告诉晁盖,论人望,论手下的弟兄,论智谋,你差多了。让你坐第一把交椅,只是你年龄长而已。让晁盖心里明白,也告诉众弟兄,谁才是真正的老大。
5.不惜一开始就挑战晁盖的底线。上梁山后,他坐了第二把交椅,不由晁盖分说,他抢先说道,旧头领坐一边,新头领坐一边。待日后出力多寡,那时另行定夺。他这样做,一是看晁盖的反应。而晁盖果然没有吭气,这就为他日后越发僭越壮了胆。二是他将来是要夺第一把交椅的,就得有他自己的人。他还要为他的人争得靠前的排名,才会有人替他出力。此时排定了,今后不好改变。
6.利用舆论碾压晁盖。就这宋江还嫌不够。接着他又借京师小儿谣言,为自己制造舆论。他当着众人的面就说,黄文炳在蔡九知府前胡说乱道,“耗国因家木”“刀兵点水工”,正在宋江身上。“纵横三十六,播乱在山东”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。以自己在官家那里的名气来碾压晁盖,说得晁盖哑口无言。
7.再试探众人对他的态度。他刚在梁山上坐下,就提出要回宋家庄搬取父亲上山,且不带一人去。果然他又遇难,又是晁盖带人把他解救回山。这他就安心了。他测试到众人对他的态度,看到谁是自己人,他今后在梁山上该依靠谁。
8.笼络人心,扩大自己的势力。但有人前来投靠,他就极力收留。杨雄、石秀奔上梁山,说时迁因偷吃祝家庄的鸡,被捉去了。晁盖就气愤他们坏了梁山的名声,要杀二人。而宋江为二人说话,解救下来。这一招,既救下二人,又是让众好汉看,谁是替他们出头的人。
展开全文
9.在梁山,凡山下有事时,他都争着要去。晁盖要去一次时,他便说,哥哥是山寨之主,不可轻动。每次下山,他都带回几个弟兄,在社会上扩展自己的名声,又壮大自己人的队伍。最后,把个晁盖逼迫得非要去打曾头市,结果丢了卿卿性命。
这一切他都做得自自然然。只要有利于他夺取第一把交椅的话,他就脱口而出,有利于他成为梁山之主的活,他就抢着去做。
10.最后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。他千方百计把卢俊义弄上山。又乖巧得很,偏偏是卢俊义活捉了射杀晁盖的史文恭。虽然晁盖临死有言,但宋江知道,最不可能的就是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。卢俊义上山晚,在山寨里没有一点基础,武艺一流,他却是山寨里最弱的一个。而宋江非让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,却是另有隐情。
宋江坐第一把交椅,已是定局。可他心里还有障碍。不在坐上第一把交椅前消除了这个障碍,他坐上去也不会安然。他遇难,众弟兄能解救他。可他心里有自卑感。要消除自卑感,就不是他人能帮得了的,非他自己解救自己不可。自己解救,可他得找一个参照对象。这个参照对象他选中了卢俊义。他在第68回中说道,他有三件不如卢员外,第一件,宋江身材黑矮,貌拙才疏;员外堂堂一表,凛凛一躯有贵人之相。第二件,宋江出身小吏,犯罪在逃,感蒙众弟兄不弃,暂居尊位;员外生于富贵之家,长有豪杰之誉,虽然有些凶险,累蒙天佑。第三件,宋江文不能安邦,武又不能附众,手无缚鸡之力,身无寸箭之功;员外力敌万人,通今博古,天下谁不望风而服。这三件,梁山上他不如的人多了。可他参照着卢俊义,说给众弟兄听。
最终他让卢俊义坐了第二把交椅。既是为了压制众人,又为自己以后调遣卢俊义设下定局。他要让卢俊义知道,你在梁山上的地位是谁给的。以后你能不死心塌地听我宋公明哥哥的吗?
宋江知道他靠假仁假义,才在江湖上博得一些虚名。众弟兄中,不服他的大有人在,只是不说罢了。好,你们不说,你们心里的那点小心思,我替你们说出来,我给你彻底捅破。谁也别藏着掖着。今后你们谁也别再拿你的强来和我论短长。
宋江就这样,一步一步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,也一层一层把他的卑鄙、虚伪、阴暗的心理(性格)显露了出来。
这是宋江的卑劣之处,也是宋江的过人之处。写小说就是要写这个东西。这个人物让人恨,那一个让人爱,这个让人极为讨厌,那一个又让人惋惜。小人得志,英雄末路。这就对了。如果人物都平平的一马平川,顺顺的一顺百顺,不爱不恨,不痛不痒,没有鼓掌叫好,没有叹息哀婉,那样的故事,才是失败的小说呢。
图片/网络
作 者 简 介
李砚明,山西和顺人。1976年12月入伍,在北京卫戍区部队服役4年。1981年1月,复员后分配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检察院工作,现已退休。散文、诗歌等见于《检察日报》《法治日报》等刊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