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开阳(恒星)

开阳、武曲

开阳位于图中北斗七星中从下往上数第二颗

观测资料历元 J2000.0

星座

大熊座

星官

北斗(紫微垣)

赤经

13h 23m 55.5s

赤纬

+54° 55′ 31″

视星等(V)

2.23

特性光谱分类A2 V/A2 V/A1 VU−B 色指数0.09B−V 色指数0.13变星类型?

天体测定径向速度 (Rv)−9 km/s自行 (μ) 赤经:121.23 mas/yr 赤纬:−22.01 mas/yr 视差 (π)41.73 ± 0.61 mas距离78 ± 1 ly (24 ± 0.4 pc)绝对星等 (MV)0.33

其他命名

Mizat, Mirza, Mitsar, 大熊座79, HR 5054, BD +55 1598A, HD 116656, GCTP 3062.00, SAO 28737, FK5 497, GC 18133, ADS 8891, CCDM J13240+5456, HIP 65378.

开阳(大熊座ζ)是大熊座的一颗恒星,位在北斗的斗柄尾端第二颗星,是北斗七星之一。中文名称出自《史记》的《天官书》,英文名称源自阿拉伯文的ميزر mi'zar,意思是腰带或环状物。佛教经典与民间信仰中称之武曲星。开阳的视星等为2.23,光谱分类为A1 V。

视力正常的人可以在开阳的正东方看见一颗称为开阳增一(辅,大熊座80)的伴星,二者并称“开阳双星”。辅的视星等为3.99等,光谱类型A5 V。这两颗星曾被称为马和骑士,而传统上以第二颗星来做视力的测量。这两颗星相距约四分之一光年,虽然自行显示两者有共同的运动,但是还是不能确定它们是一对联星,还是一般认知的光学双星。

使用较高级的望远镜和分光仪发现了更多的伴星。作为一颗很容易分辨的目视双星,开阳是第一个望远镜下的联星,这是Benedetto Castelli在1617年发现的,并要求伽利略观测来证实。伽利略随后就做了一份详细的双星报告。稍后,大约在1650年,里乔利也叙述开阳是双星,第二颗星称为开阳B,视星等4.0等,光谱类型为A7,与主星相距380天文单位,以长达数千年的周期互绕。在1889年,皮克林的发现使开阳A成为第一颗光谱联星,这两颗星各别的亮度都是太阳的35倍,并以大约20年的周期互绕;稍后开阳B也被发现同样是光谱联星。在1996年,开阳A的伴星被海军原型光学干涉仪以超高的分辨率分辨出来。

这个五颗恒星组成的系统距离我们78光年,所有的成员都属于大熊座移动星群-经由自行的测量,共同诞生但正在溃散的一群恒星。北斗七星中除了天枢和瑶光之外,其他的几颗也都属于这个星群。

目录

1 其他名称

1.1 中国

1.2 其他

2 相关条目

3 参考资料

4 外部链接

其他名称

中国

中国神话传说将任职朝廷为大将的,多被指为武曲星下凡,例如关羽、狄青等。

《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》提到,原文如下:

帝本天枢第六星。

唐代的密教教典《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》中称开阳为“武曲”。原文如下:

南无武曲星。是东方法意世界法海游戏如来佛。

宋代道教典籍《云笈七签》中的“日月星辰部”就有提到“北斗七星”加上辅星、弼星的话,应为“北斗九星”。

其他

开阳的西方名Mizar源自阿拉伯语المئزر miʼzar,意为“围裙”“包装”“覆盖”。

在印度星占书,开阳称为Vasistha,而辅称为Arundhati。

相关条目

文曲星

开阳双星

开阳增一

科幻中的开阳

参考资料

外部链接

Mizar and Alcor articles in Jim Kaler's Stars website

First very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of Mizar A (using aperture synthesis)

A New View Of Mizar (a comprehensive article about the system)

查论编北斗七星

组成天体天枢 | 天璇 | 天玑 | 天权 | 玉衡 | 开阳 | 瑶光

相关星座及天体大熊座 | 北极星

类型星群 | 魁星